嵘铖建设-香 港 摆 地 摊 图 鉴发表时间:2020-06-15 09:12 最近“地摊经济”有多火就不用本帅说了吧? 自从李克强总理一句地摊是“人间的烟火”、“中国的生机”,从普通市民到企业大佬都奔赴地摊一线,各种段子也是层出不穷。 而在香港,大家大概以为“地摊”这词跟它“国际化”的形象不搭边? 错!恰恰相反,香港无处不地摊,不信听本帅给大家盘一盘。 当然,在进入今天的地摊大赏前,先得跟大家聊聊香港地摊的崛起之路。 香港地摊经济的崛起 二战后香港经历了一波难民潮,人口从50万突增到200多万,这些人来香港后总要生存吧?也没什么别的技能,那就摆地摊吧! 没错,香港的“地摊经济”从那时就开始了,当时香港零售业有一半都是地摊撑起来的。 不过扎堆摆地摊,很快道路阻塞、消防隐患、卫生不佳等各种问题也来了。 政府琢磨着该怎么办,一拍脑门决定:发牌照管理吧! 于是50年代香港地摊由“三无”实现了“持证上岗”,还认证了官方新名字——小贩。 既然牌照都发了,城管当然也要配上。1958年香港又成立了小贩管理队,俗称“贩管队”。 贩管队在香港可是个香饽饽,远的不说了,就现在卫生署下的小贩管理员,起薪是公务员总薪级表第8点,也就是21,340港币。 如果成为首席小贩管理主任,薪水最高达薪级表第30点,也就是64,270港币! 总之,香港的地摊在6、70年代就相当红火了,其中最出名莫过于“上环大笪地”。 港漂可能不知道上环大笪地,但它却是一代香港人的回忆。 上环大笪地说白了就是夜市,早期香港没什么娱乐消遣,人们便在空地上摆摊,最开始是一些卖艺、卖唱的: 香港过去也有溜猴子的。粤语一大片空地为“一大笪空地”,“大笪地”由此而来。 后来卖药的江湖郎中、算命的、带货卖日用、卖衣服的相继加入: 再后来又出现了卖吃的的食肆,也就是如今大排档的鼻祖: 每每夜幕低垂,华灯初上,上环大笪地便人流不断,比起现在的庙街热闹多了。 据说黄金时期上环大笪地有过千地摊,因此还收获了“平民夜总会”的称号。 上环大笪地盛况 那时香港还有首歌是这么唱的“大笪地好过DISCO,又有NIGHT CLUB嘅享受”(香港歌手尹光的名曲《大笪地》)。 不过有时候,势头太热也不是什么好事。这不,政府在1972年下了一个决定——不再签发新的小贩牌照。 70年代香港曾有30万小贩 不签发就意味着香港不会再有新的地摊出现,地摊转眼在香港成了非常珍贵的存在…… 人人抢着想摆地摊 没错,为了让地摊自然消亡,政府设置了严格的牌照转让规则。而一旦牌主死亡,只有直系亲属可以继承牌照,否则就得上交或注销。 顿时,香港地摊数量骤减,到2018年底,全港只剩下5148个固定地摊和383个流动地摊(有牌照那种)。 但是!因为香港地摊历史实在太悠久,早已成为一道特色的城市景观,当这一本土文化的象征逐渐消失时,你猜会怎么着? 没错,关于保育和复活的呼声越来越大(保育这一点港漂深有体会吧)。 2009年,香港立法会检讨小贩发牌政策,决定重发218个固定地摊牌照,没想到响应十分热烈,共收到了9610份申请,超额逾40倍! 为什么大家都抢着想摆地摊?因为便宜啊! 根据香港《公众卫生及市政(费用)规例》,按面积和行业不同,固定摊位每年的牌照费和使用费加起来才2500至28000港币不等,而香港随便一个商铺,哪怕再小月租都得上万吧。 所以每每政府有重发小贩牌的风声,那都是一场抢牌的腥风血雨。 尤其,后来政府又规定:2010年5月21日或以后发出的牌照,均不得再继承或转让。 这下小贩牌就更显珍贵了,家有一小贩牌,相当于有了一块发财谋生的传家宝! 每到香港经济陷入低迷、就业不足时,地摊也会重出江湖! 听着耳熟,跟最近内地的“地摊经济”一毛一样对不对? 没错,比如2000年前后香港经济低迷,时任特首董建华就推出了一系列措施,说白了就是设立小摊档给市民做小生意,解决失业问题,其中炮头项目就是重开“上环大笪地”。 重开的上环大笪地 只不过当时这些都还不叫“地摊经济”,而是叫“本土经济”。 总之,别看香港是个国际化大都市,但地摊却在这个城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尽管如今地摊已没有往日辉煌,但在日常生活中,它依旧无处不在! 香港地摊经济大赏 来看看这些你都见过没! 网 红 地 摊 作为港漂,你认识的第一个地摊一定是这位网红:富豪雪糕车。 香港看似满大街都是富豪雪糕车,但其实现在全港只有14辆了。而且这个非常有香港特色的雪糕车其实并不源自香港,而是1970年从美国引进的。 多年来,富豪雪糕车只卖4个品种:软雪糕、果仁甜筒、莲花杯、珍宝橙冰。最开始只卖0.5港币一支,几十年过去现在依旧保持10来港币的价格。 来香港除了打卡富豪雪糕车,还有几个地方是高频打卡点,比如它: 过去地摊喜欢沿街乱摆,于是政府就规划出一条条街专给他们摆摊。 亚皆老街至山东街一段通菜街,是首个获准成立的地摊认可区,早期这里卖的多是女性用品,于是就叫女人街了。 香港还有很多这样由地摊搞起来的网红街,比如专卖金鱼的“金鱼街”: 专卖雀鸟、鸟笼的“雀仔街”: 专卖电子产品的“鸭寮街”: 专卖玩具的“太原街”...... 没想到吧,他们都是地摊起家的。 绝 版 地 摊 港漂常见的地摊TOP1一定是它:报摊。 有没有发觉报摊老板一般都年纪比较大?那是因为报摊历史久远,基本都是早年拿的牌,经营者的年纪自然也比较大。 现在香港还有大概400个报摊,看起来数量挺多,但其实只有过去全城时期的1/6了。 而报摊其实并不只卖报,不过也不是什么都能卖,按香港规还可以卖12种:纸巾、香烟、打火机、糖果、香口胶、凉果、电池、圆珠笔、樽装蒸馏水、小饰物、利是封、移动电话储值卡(是你常见的这些吗?)。
再来看,这个地摊港漂们是不是也很常见? 没错,大排档也是地摊! 其实香港不叫“大排档”,而是“大牌档”。因为过去发给这种小贩的牌照是一张大纸,要挂在招牌上展示,于是就叫“大牌档”,而后引入内地才变成“大排档”。 别看现在香港满大街叫“大牌档”的,其实真正拿牌的正宗“大牌档”只剩20多家了。 现在香港很多名气美食其实也发迹于大牌档,比如再兴烧腊、镛记、九记牛腩都是摆地摊起家的! 看到这,你是不是发现香港很多地摊都是这种绿皮档?比如还有一个我们常见的——上环绿箱小贩。 地摊都选用绿色并不是香港法例规定,而是绿色在过去是最便宜的油漆颜色,所以现在香港很多有一定年代的物件都是绿色的。 地摊在香港还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,因为现在小贩牌照不能继承,所以很多快要绝迹的手艺人都藏在地摊之中,比如: 修表的 修鞋的 报税的 还有港漂常见的比如雪糕伯伯: 葱饼奶奶: 炒栗红薯老伯等等: 这些地摊都是古董级的,因为等这批老人过世,香港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的地摊了..... 隐 藏 地 摊 当然,香港还有一些隐藏的地摊,比如它: 刚刚跟大家说过大排档吧?因为过去食肆沿街摆影响市容,所以政府就把部分集中迁到街市(菜市场)楼上,于是就有了熟食中心。 熟食中心绝对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,隐藏了很多美食,比如网红餐厅瑞记咖啡就在上环熟食中心里: 网红大排档东宝小馆就在渣华道熟食中心: 总之熟食中心通常有几个关键词:便宜、地道、有人情味、有老香港味。 还有一种地摊,神龙见首不见尾非常神秘,就是——天光墟。
在粤语里“天光”是“天亮”的意思,墟就是“市集”,那些每天清晨或半夜开始摆摊,天亮就打烊的就叫天光墟。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?因为白天一到,食环署就开始工作了,不清场万一被检控可是血本无归。 天光墟的出现大多还是和“基层”有关,所以在深水埗、旺角、上水、天水围这种地方天光墟比较多,卖的也是五花八门。 快 闪 地 摊 地摊还能快闪?没错,说快闪本帅的意思是,这种地摊一般只摆个几天,不光在室外,有时也是室内,港漂们大多还光顾过,比如…… 美食节,湾仔会议中心几乎年年办 维园,不管是美食展、花卉展它都有 还有即将恢复举办的书展,其实都算地摊的一种。 总之,香港不是没有地摊,而是现在都被规范化了,看起来不那么像地摊。 最后,请各位港漂来说说,你在香港还见过哪些地摊?如果能实现地摊自由,你会在香港卖点啥? 本文作者 自称观塘吴彦祖的 @张超帅 |